我的网站

         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我的网站35 >

一年低热不退:看中医如何发越阳郁,清退虚热

时间:2024-10-22 01:20 来源:网络整理 转载:我的网站
患者胡先生,41岁。近一年来低热不退,经尿常规、血细胞分析以及作细菌培养等检查,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变化。虽到过各家大医院治疗,但就是效果不明显。后来患者寻求中医治疗。

当时诊见患者舌红,苔薄略黄,脉沉细。经过问诊及观察所得患者低热无规律,面赤,急躁易怒,情绪不隐,食欲不佳,手足不温,大便时干时溏,腹部畏寒,咽干咽痛,口淡不渴。

患者虽然一年低热不退,但其病却相当明显。根据面赤,急躁易怒,情绪不隐辨为肝热阳郁,再根据食欲不佳,手足不温,大便时干时溏,腹部畏寒辨为脾寒阳虚,又因咽干咽痛,口淡不渴,舌红,苔薄略黄辨为寒热夹杂。因此患者致病原因是肝热阳郁、脾寒阳虚证,给予如下方药:麻黄,升麻,当归,知母,黄芩,玉竹,白芍,天冬,桂枝,茯苓,炙甘草,石膏,白术,干姜。七付药,水煎服,早中晚各一服,日一付。

患者服完药后说低热未再发作,病证有改善。后又在原方的基础上多次调方,患者前后共服药三十几付,诸证悉除。

低热即体温波动在37.5℃~38.5℃之间,此病临床常见,且多久而不解。治疗上虽有些棘手,但只要辨证无误,立法用药切合病情,发热时常能收到满意之效。低热证的辩证轮治,分述如下:

  温病余热未尽,气液两亏所致低热:此型低热多见于温病中后期。其证除低热外,尚有汗出,心烦口渴,神疲乏力,欲呕不呕,苔少乏津,舌质红,脉虚数等。宜用竹叶石膏汤(竹叶10g,生石膏、粳米各30g,麦冬15g,半夏12g,人参、甘草各6g)加减治之。暑热未尽而气液俱虚者,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(西洋参4.5g,西瓜翠衣30g,莲梗、粳米各15g,黄连3g,石斛、麦冬各9g,竹叶、知母、甘草各6g)化裁治之。

  阴虚所致低热:此型低热多发生在久病或大病之后,其热以午后为著,亦可见骨蒸潮热,五心烦热,咽干饮少,舌红少苔,脉细数等。应滋阴退热。大补阴丸、六味地黄丸皆可随证选用。

  血虚所致低热: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衄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崩漏之后,也可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。其热多表现在午后,且常伴有面色淡白,头昏眼花,心悸失眠,肢体麻木等。应补益阴血,或益气养血。用四物汤(当归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各15g)或归脾丸随证出入治之,必收良效。

  气虚所致低热: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过劳及久病之后。临床常伴自汗,少气懒言,精神倦怠,渴喜热饮,舌嫩色淡,脉虚弱等。当甘温益气。用补中益气丸治之,于证甚切。

  湿热内蕴所致低热:此型低热多发生在夏秋之交,且以日 时(午后)为著,且常伴恶寒身重,胸脘痞闷,纳少厌油,口干不饮,苔白腻微黄等。宜用三仁汤(杏仁15g,滑石、薏苡仁、半夏各18g,通草、白蔻、竹叶、厚朴各6g)治之。若更见心烦,尿少而黄,口干欲饮冷水,苔黄腻者,热偏重也。宜于方中加入黄连6g,黄芩9g治之。

  食积所致低热:其热亦多发生在午后,有的患者尚有手心发热,且常伴不思饮食,嗳腐吞酸,大便稀溏,苔腻等。应消食导滞。用保和丸或江中消食片治之,必收满意之效。

  痰湿所致低热:脾失健运,则水湿内聚,久则成痰。痰湿内阻,上蒙清窍、袭肺,其证除低热外,往往伴有头重如裹,胸膈胀闷,咳嗽痰多,色白,甚则喘息等。宜用导痰丸治之。喘息者,用三子养亲汤(苏子、白芥子各12g,莱菔子15g)化裁治之,其效颇佳。

  瘀血所致低热: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跌仆损伤、吐血便血及妇女分娩之后,且常伴胸腹或肢体剧痛,拒按,经来色黑有块,舌质发紫,脉沉涩等。宜活血化瘀。用血府逐瘀汤(当归、生地、红花、牛膝各9g,桃仁12g、枳壳、川芎、桔梗各6g,柴胡、甘草各3g)治之,甚验。

总之,依据低热所伴发的症状、舌脉,辨识低热之因,并不太难,但也有上述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因致低热者,又不可不知,亦应当将上述二方或三方合用,并巧施化裁也。